对于大型的 web 应用来说,如果我们将所有的代码都放在一个文件中,然后一次性加载,这对于页面的性能来说可能存在问题,特别是当很多代码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需要加载的情况下。webpack可以允许将我们的代码分割成为不同的 chunk,然后按需加载这些 chunk,这种特性就是我们常说的 code splitting。在本章节我会主要论述 Webpack 与 React-Router 一起实现按需加载的内容。其中包括如何针对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配置不同的 webpack.config.js 内容以及 webpack 按需加载的表现,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你应该能够学会如何实现按需加载,以及如何使用该特性提升首页加载性能。好了,下面我们开始本章节的正文。
我们配置如下的 webpack.config.js:
//webpack.config.js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HtmlWebpackPlugin = 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env => {
const ifProd = plugin => env.prod ? plugin : undefined;
const removeEmpty = array => array.filter(p => !!p);
return {
entry: {
app: path.join(__dirname, '../src/'),
vendor: ['react', 'react-dom', 'react-router'],
},
output: {
filename: '[name].[hash].js',
path: path.join(__dirname, '../build/'),
},
module: {
loaders: [
{
test: /\.(js)$/,
exclude: /node_modules/,
loader: 'babel-loader',
query: {
cacheDirectory: true,
},
},
],
},
plugins: removeEmpty([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vendor',
minChunks: Infinity,
filename: '[name].[hash].js',
}),
new HtmlWebpackPlugin({
template: path.join(__dirname, '../src/index.html'),
filename: 'index.html',
inject: 'body',
hash:true
}),
ifProd(new webpack.optimize.DedupePlugin()),
ifProd(new webpack.optimize.UglifyJsPlugin({
compress: {
'screw_ie8': true,
'warnings': false,
'unused': true,
'dead_code': true,
},
output: {
comments: false,
},
sourceMap: false,
})),
]),
};
};
首先你应该关注如下的方法:
const ifProd = plugin => env.prod ? plugin : undefined;
这个方法表示,只有在生产模式下才会添加特定的插件,如果不是在生产模式下,那么给插件就不需要添加,比如上面的 UglifyJsPlugin 插件压缩代码,在开发模式下是不需要的,只有在项目上线以后才需要将我们的 js/css 代码进行压缩。假如我们现在处于开发阶段,那么我们一般是需要启动 webpack-dev-server 的,我们看看如何对� webpack-dev-server进行配置:
//webpack-dev-server.js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WebpackDevServer = require('webpack-dev-server');
const webpackConfig = require('./webpack.config');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env = {dev: process.env.NODE_ENV };
const devServerConfig = {
contentBase: path.join(__dirname, '../build/'),
historyApiFallback: { disableDotRule: true },
stats: { colors: true }
};
const server = new WebpackDevServer(webpack(webpackConfig(env)), devServerConfig);
server.listen(3000, 'localhost');
注意:上面直接调用 webpack 方法会得到一个 Compiler 对象,我们的 webpack-dev-server 的很多功能,比如 HMR 都是基于这个对象来完成的,包括从内存中拿到资源来处理请求(参考 webpack-dev-server 的 lazyload 部分)。此时我们直接调用 listen 方法来完成 webpack-dev-server 的启动�。
通过配置� package.json 中的 script 部分,可以�使得我们更加�容易启动 cli 命令,比如我们配置的命令如下:
"scripts": {
"start": "NODE_ENV=development node webpack/webpack-dev-server --env.dev",
"build": "rm -rf build/* | NODE_ENV=production webpack --config webpack/webpack.config.js --progress --env.prod"
},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简单的命令来替换�复杂的webpack命令(参数很长):
npm start
//或者npm run start
npm run build
//相当于rm -rf build/* | NODE_ENV=production webpack --config webpack/webpack.config.js --progress --env.prod
此时你应该注意到了,在特定的命令后面,比如 start 命令后面会有 env.dev ,而 build 后会存在� env.prod,� 所以,我们可以在 webpack.config.js 中通过� env 对象判断当前所处的环境,�从而在生产模式下添加特定的 webpack 插件,比如上面说的 UglifyJsPlugin 或者 DedupePlugin 等等。此时运行npm start就可以�启动服务器,在浏览器中打开*http://localhost:3000*就可以看到当前的页面了。
在� Webpack 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入口文件,�通过入口文件我们可以构建前面章节所说的模块依赖图谱。我们看看上面的入口文件的内容:
//src/index.js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render } from 'react-dom';
import Root from './root';
render(<Roo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pp'));
而� root.js 中的内容如下: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outer from 'react-router/lib/Router';
import browserHistory from 'react-router/lib/browserHistory';
import routes from './routes';
const Root = () => <Router history={browserHistory} routes={routes} />;
export default Root;
此时,在 Router 组件中的 routes 配置就是指的前端路由对象,而这也是 webpack 结合 react-router 实现按需加载的核心代码,我们看看他真实的代码结构:
import Core from './components/Core';
function errorLoading(error) {
throw new Error(`Dynamic page loading failed: ${error}`);
}
function loadRoute(cb) {
return module => cb(null, module.default);
}
export default {
path: '/',
component: Core,
indexRoute: {
getComponent(location, cb) {
System.import('./components/Home')
.then(loadRoute(cb))
.catch(errorLoading);
},
},
childRoutes: [
{
path: 'about',
getComponent(location, cb) {
System.import('./components/About')
.then(loadRoute(cb))
.catch(errorLoading);
},
},
{
path: 'users',
getComponent(location, cb) {
System.import('./components/Users')
.then(loadRoute(cb))
.catch(errorLoading);
},
},
{
path: '*',
getComponent(location, cb) {
System.import('./components/Home')
.then(loadRoute(cb))
.catch(errorLoading);
},
},
],
};
注意:上面的例子使用的是 react-router 的对象配置方式,他的作用和下面的�配置是一样的:
<Route path="/" component={Core}>
<IndexRoute component={Home}/>
<Route path="about" component={About}/>
<Route path="users" component={Users}>
<Route path="*" component={Home}/>
</Route>
其中,最重要的代码就是上面看到的 System.import,它和� require.ensure 方法是一样的,这部分内容在webpack1中就已经引入了。比如上面的配置:
{
path: 'users',
getComponent(location, cb) {
System.import('./components/Users')
.then(loadRoute(cb))
.catch(errorLoading);
},
}
表示如果路由满足*/users*的时候就会动态加载 components 下的 Users 组件,而且 Users 组件的内容是不会和入口文件打包在一起的,而是会单独打包到一个独立的 chunk 中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按需加载的功能。而且针对上面的loadRoute方法也做一个说明:
function loadRoute(cb) {
return module => cb(null, module.default);
}
其中加载 module.default 是因为 ES6 的模块机制导致的,你可以查看导出的模块内容:
//Users.js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onst Users = () => <div>Users</div>;
export default Users;
其实是通过 export default 来完成的,如果引入了babel-plugin-add-module-export 就不需要这样处理了,你可以参考我写的__esModule是什么?。如果要将上面的代码 users 路由修改为� require.ensure 加载,可以�使用如下方式:
<Route path="users" getComponent={(location, cb) => {
require.ensure([], require => {
cb(null, require('./components/Users').default)
},'users');
}} />
</Route>
注意 require.ensure的签名如下:
require.ensure(dependencies, callback, chunkName)
所以,我们通过第三个参数可以指定该� chunk 的名称,如果不指定该 chunk 的名称,你�将获得下面的 0.xx, 1.xx这种 webpack 自动分配的� chunk 名称。
当你使用了 code splitting 特性,你可以使用很多工具来查看每一个 chunk 中都包含了什么特定的模块,比如我常用的这个 webpack官方分析工具。下面是我使用了这个工具查看本章节例子中的 stats.json 得到的依赖图谱。
通过这个图谱,你可以看到很多内容。比如其中的 entry 因为含有 webpack 的特定加载环境,所以需要在所有的 chunk 加载之前加载,这部分内容在前面章节也已经讲过; 而我们的 initial 部分表示在 webpack.config.js 中配置的入口文件。其他的 id 为0/1/2 的 chunk 就是动态产生的 chunk, 比如通过 System.import 或者 require.ensure 产生的动态的模块。 还有一点就是其中的 names 列,因为我们调用 require.ensure 的时候并没有指定当前的 chunk 的名称,即第三个参数,所以 names 就是为空数组。而且很多如 assets, modules, warnings, errors 等信息都可以在这个页面进行查看。此处不再赘述。当然,你也可以使用第三方的工具来查看我们的 stats.json 的内容。
当页面初始加载的时候你会看到下面的内容:
其中 vendor.js 应该很好理解,就是包含上面配置的框架代码:
vendor: ['react', 'react-dom', 'react-router'],
这部分如果你不理解,你可以回到前面章节进行复习。而 app.js 就是入口文件内容,即不包含动态加载的模块的内容。而另外一个 0.xxxx的� chunk 就是我们上面配置的:
indexRoute: {
getComponent(location, cb) {
System.import('./components/Home')
.then(loadRoute(cb))
.catch(errorLoading);
},
}
因为� indexRoute 表示默认初始化的子组件。而当你访问localhost:3000/about的时候将会看到下面的内容:
其中 2.xx 的内容就是上面配置的about组件的内容:
{
path: 'about',
getComponent(location, cb) {
System.import('./components/About')
.then(loadRoute(cb))
.catch(errorLoading);
},
}
而当你访问localhost:3000/users的时候将会看到下面的内容:
其中1.xx就是上面配置的如下内容:
{
path: 'users',
getComponent(location, cb) {
System.import('./components/Users')
.then(loadRoute(cb))
.catch(errorLoading);
},
},
所以,按需加载的表现就是:当访问特定的路由的时候才会加载特定的模块,而不会将所有的代码一股脑的一次性全部加载进来。这对于优化首页�加载的速度是很好的方案。同时,如果在上面你运行的是 �npm run start,那么你在相应的目录下会看不到输出的文件,这是因为此时启动的是 webpack-dev-server,而 webpack-dev-server 会将输出的内容直接写出到内存中,而不是写到具体的文件系统中。但是如果你运行的是 npm run build 你会发现文件会写到文件系统中。我们看看在 webpack 中如何指定自己的输出结果到底是内存还是具体的文件系统:
const MemoryFS = require("memory-fs");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fs = new MemoryFS();
const compiler = webpack({ /* options*/ });
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 fs;
compiler.run((err, stats) => {
// Read the output later:
const content = fs.readFileSync("...");
});
通过这个 webpack 的官方实例你就会发现,其实只要我们指定了 compiler.outFileSystem 为 MemoryFS 实例,那么我们在� run/watch等方法中就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从内存中读取文件而不是文件系统了。这种方式在开发模式下还是很有用的,但是在生产模式下建议不要使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你应该对于 webpack+react-router 实现按需加载方案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其实现的核心是通过 require.ensure 或者 System.import 来完成的。其中,本实例的完整代码你可以�点击这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