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牟木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年: 2022-3-1
页数: 224
定价: 47.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69944600
自己觉得正确的就要认真执守,一本正经地宣说,恨不得让每个人都明白、都认同。人家不理解、不认同的,自己心里就会给他贴个标签“这人和我们不是一类”“这人不行”,日后当和其他朋友谈起此人时,就会分明地亮出观点,说出那人的种种以获得面前这个人的认同,期待某种安全感。
现在,我觉察到自己偶尔还会这样。但基于长期的禅修,天天在瑜伽中松开身体的界限感,在禅坐中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我渐渐培养出对自己旁观的能力。再和朋友因为观点不同要辩驳的时候,旁观的“我”就会忽然跳出来,看看此刻的自己认真严肃非要证明什么的样子,还挺可笑的,也就欲言又止了。一次次的欲言又止,并没有让我变得压抑,反而感受到了沉默的美感。木心先生说:“人之一生必须说清楚的话实在不多。”
“有那么严重吗?”这是我常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这就把自己问住了,于是不愿意继续争辩下去。这些原本可能继续下去的争执和烦恼,随着这一问,也就减却了,转向下一件事情时,便能更投入,心里没残留太多执着,反而有一股轻松之感,觉得自己又把那个特别当真、较劲的自我驯服了,这便是生活里的禅修吧。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日复一日地,慢慢来。长此以往,我们发现自己不那么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了,也就不那么争强好胜了。如果对方因为一些事和我争辩、闹情绪,我就只管住自己别闹情绪,就事论事地解决;如果对方继续冷眼相对,对我的看法并不接受,自己也别太紧追不舍,非要争个对错高下不可,过段时间再说。
这样,宽容就会慢慢产生。反思过去,其实很多事没干成,很多人没留下,就是自己当时太着急想要结果了,太想证明自己了。当下努力过了,就留给时间吧。随着因缘,聚聚散散。
“急什么啊?”这是我常问自己的第二个问题。生活里似乎所有的工作、生活,从一制订计划开始,就被“赶紧完成”推动着。紧迫感不是由于真的没时间,而是着急。整个人变得焦虑、恐慌,行为粗枝大叶,不能真正专注做好眼下的事,对自己和家人的饮食起居与交流也越来越缺少耐心,甚至都忘了开怀地笑。
着急经常伴随着粗糙的行为、快速的言语和激动的情绪,而且听不见对方在说什么。谁都害怕和着急的人长久在一起工作与生活,谁愿意天天伴着龙卷风呢?一个“急”字,毁了一个人的清心。
着急的心态,首先会影响我们的呼吸质量,让呼吸变得短促、不匀、粗浅,脏腑得不到良好的气血滋养,从而影响了健康状况。在我的瑜伽课堂上,我发现刚开始练习瑜伽的伙伴都有呼吸短促不匀的现象,和我从前一样,都是日复一日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导致的。我总向大家提醒:“呼吸是自然的,不是你的。你就是在数它、看它、随它,别急着推动它、完成它。给它空间,它自然会慢下来,运化开来。顺其自然。”
二十年前,我大学毕业以后去广告公司做设计师,经常熬夜加班,整天工作,没有自己的生活。当时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需要分得那么清楚。工作带给自己价值感,人只有忙碌才是对的,才能证明自己勤快和优秀,所以我每天都在忙碌,生活过得非常粗糙和紧迫。无论走到哪里我脑袋上都顶着工作,而工作的时候多半又是疲惫散乱的,不能全然投入,效率不高,还拖延,同时特别在意领导眼里的自己,用工作的忙碌证明自己的勤奋与努力。
疾病、痛苦和逆境真的不是坏事,而是带着刺的礼物。当时整个人都处在迷茫与疲惫中,就在这个发问下,我找到了瑜伽。那时瑜伽在国内刚刚流行,听着蕙兰的瑜伽音乐引导,我觉得这个声音不是在人间。那空灵的音乐,让我的生命第一次感受到了平静,让我潸然落泪。到现在,“我到底想要怎样的快乐”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问题本身就成了答案。
瑜伽经典《奥义书》中说,瑜伽始于自我约束和自律。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无论是因为不开心、焦虑、抑郁、暴躁,还是被忙碌麻木了自己的心,或身体变得非常差而想要改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和习气,首先就要自律。
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这个词不一定是宗教范畴的。《瑜伽经》里说:“修行,就是日复一日地付出努力,以修正自己不良的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