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08 lines (267 loc) · 66.8 KB

CoffeeAndPhilosophy.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08 lines (267 loc) · 66.8 KB

cover

作者:  [美] 布鲁斯·N·沃勒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肖红春 / 董琳利 
出版年: 2010-7
页数: 362
定价: 39.00元
丛书: 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
ISBN: 9787300115870

豆瓣链接

第一章 批判性思考—本和塞琳娜学会公平争论

1.1 人身攻击论证

CASE:本确信上帝一定是存在的。塞琳娜却认为本的证明上帝是存在的这一命题,实际上是因为他需要一个保障,需要上帝的庇护。她认为一切认为上帝存在的人只是企图逃避依靠自己的恐惧。

谬误是一个标准的论证错误。人身攻击谬误是这样一种谬误——以论证的来源拒斥论证本身。也就是说,因为提出论证的那个人是坏的,或抱有偏见,或伪善,或者无论什么原因,就推断他的论证也是坏的,但这并不是一个消解论证的好理由。

论证就是论证,你不能根据论证的来源判断论证自身的品质。

CASE:证词并不是人身攻击合法使用的唯一场合。如果某人参加竞选,那么他的品性、诚实和正直也能成为一个合法的问题。

论证就是论证。如果他们是好人,你会情不自禁地看重他们的论证。如果这是证词的话,你也许会忽视它。……证词就像从长弓上射出来的箭,其力量取决于拉弓那只手的力量。论证就像从十字弓上射出来的箭,纵使从一个孩童的手中射出也拥有相同的力量。

——塞缪尔•约翰逊:《人生》,1784年5月19日

1.2 诉诸无知的谬误

CASE:本的论证:很多人都曾反对过宗教信仰,并试图将信仰上帝当作是非理性的和缺乏基础的来去除。但请注意:从未有人提供过一个结论性的证据来证明上帝不存在。他们也许能够提供一个替代性的说明,关于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大爆炸是如何出现的,进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但从没有过一个说明能证明上帝不存在。既然所有反驳上帝存在的努力最终都失败了,那么很显然,更为合理的做法是相信上帝存在是不可辩驳的,进而相信上帝是存在的。

诉诸无知的谬误,论证的谬误在于,因为某人的断言不能被证明为假,就认为有理由认为它真。但这并不真正有效,而只是将举证责任转移到了错误的一方。提出观点的人承担着证实它的责任,而不是由其他人来证明其错误。

CASE:确定举证责任也许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986年,“挑战者号”宇宙飞船爆炸夺去了七条生命。事故起因是O型圈出了问题,它在发射时的空气制冷过程中没有起作用,从而导致燃油外泄,最终引发了致命性的爆炸。莫顿齐奥科尔公司是这种O型圈的制造公司,而且在飞船发射之前,该公司的工程师就预测了O型圈引发危险的可能性。过去,如果有人对飞船发射的安全性提出了合理质疑,在发射继续前,就必须要有牢靠的证据来表明假设的危险并不存在:举证一直是那些声称发射是安全的一方的责任。但在这一案例中,推定正好反过来了:飞船被设想是安全的,任何提出质疑的人为了阻止飞船发射都必须决定性地证明存在真正的危险。莫顿-齐奥科尔公司的工程师能够列出担心的合理理由,但他们不能证明O型圈在寒冷环境中真的会失效,并引起爆炸。由于举证责任被错误地放置给工程师们来证明O型圈是危险的(而不是发射团队来证明O型圈是安全的),发射继续进行了,诉诸无知最终导致灾难结局。

我希望提出一个原则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但我担心这一原则看起来极具矛盾性和破坏性。这个有争议的原则是:当没有任何根据支持一个命题的真实性时,相信这一命题是不可取的。

——伯特兰•罗素:《论怀疑论的价值》

1.3 诉诸权威

CASE:本的论证:想想那些研究上帝存在的伟大导师、先知和神学家们——我在想的那些人,萨拉你了解得很清楚——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奥古斯丁、阿奎那、拉比、安瑟尔谟、阿维洛伊、阿维森纳、迈蒙尼德、笛卡儿、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和洛克。尽管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但他们都同意一件基本的事情:上帝存在。在这么多智慧先哲中存在的这种共识就是对他们的共识内容,即上帝存在的一个充分证明。

合理地诉诸权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1. 所诉诸的权威必须是问题所在领域的权威。
  2. 在权威中间一定要有普遍的同意或共识。

CASE:萨拉:“本,在你给的案例中,你名单上的每一个人是否都能算权威这一点还不清楚。某些你援引的权威肯定不会同意你把名单上的其他人也当作权威。举例来说,斯宾诺莎不会承认奥古斯丁、阿奎那、安瑟尔谟的权威,而他们也不会承认斯宾诺莎或者迈蒙尼德和拉比的权威。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使我们能够在这些人当中找到某些一致因素,我们仍然不确定在他们中间会找到共识。”

1.4 两难推理论证

CASE:本:“我曾听牧师给出过这样一个论证:耶稣被称为上帝,对吧?‘你看到了我,你就看到了天父’,这就意味着上帝,因为‘我和天父是一体’。所以,要么耶稣真的是上帝,要么耶稣就完全疯了:毕竟,任何人如果称自己是上帝,而他又不是的话,他肯定是疯了。但耶稣很明显没有疯:没有人在读过他的布道书和寓言之后会认为他疯了。所以,很明显,耶稣就是上帝。当然了,如果耶稣是上帝的话,那么上帝就肯定存在!”

这是一个两难推理论证:要么A要么B一定是真的;A确定是假的,所以B肯定是真的。这个论证的结构是好的,不幸的是第一个前提是错误的,所以这个论证是一个假两难推理。

CASE:萨拉:“本,你是个历史学家,这些只是唯一的可能吗?要么耶稣真的是神,要么他只是一个声称自己是神的疯子?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你肯定知道有些时候成文的历史记录并不完全真实。此外,成文的历史记录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比如那句‘你看到了我,你就看到了天父’。也许耶稣只是在说他和上帝一样,都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神性存在。或者他说的与此完全不同:你看到了我,而你看到的一切都属于上帝。我们同样特殊,在外部世界中并不存在什么神圣力量。”

1.5 稻草人谬误

CASE:塞琳娜:“上帝仅仅是由于我们的无知而出现的一个名字。当你是个孩子时,你不知道答案,这很美好。在自然科学和科学探究发展起来之前,这也没有什么问题。但现在它只是一个懒惰的借口。为什么我们要遭受干旱?上帝一定是在惩罚我们。为什么会发生月食?上帝一定是生我们的气了。为什么人会死于疾病?上帝一定早就决定好了他死亡的时间。为什么我们有眼睛?一定是上帝设计了它们。这些‘答案’太简单了,它们不可能真正解释什么事情,只是使我们远离那些只有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才能得到的真实答案。另外,它也不是一个貌似合理的故事,不是吗?上帝决定创造一个世界,却不考虑一个无限上帝的荒谬观念使一些事物和他自身相分离了——如果上帝是无限的,在上帝之外怎么可能有世界?因此,上帝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创造一个世界:第一天创造了无数的星系和天体,然后用整整五天的时间塑造了一颗小小的名叫地球的行星。他创造了每一种鸟、野兽和昆虫——包括上万种相互不同的甲虫——他还创造了两个人,亚当和夏娃。亚当和夏娃有两个孩子,该隐和亚伯,该隐杀死了亚伯。所以上帝将该隐流放,并在他身上做了记号,以使周围城镇中的人们不会杀害他。等一下。这里只有三个人:亚当、夏娃和他们剩下的儿子——该隐。那些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是从哪里来的?这毫无道理。你不会真的相信这些事情,对吧?”

稻草人论证是这样一种谬误——当有人替换或歪曲了对立的观点,以便更容易攻击这一观点时,谬误就出现了。在几乎所有的社会辩论中,稻草人谬误经常会出现。

CASE:2000年秋天,一份调查研究——由一位通常为美国环境保护局工作的顾问负责进行,被美国肺脏协会的发言人称为“国家艺术”——显示,在美国,由发电厂引发的大气污染每年会引起30000多名美国人死亡。第一能源公司的发言人拉尔夫•迪尼古拉这样回应这一报告:“站在一旁对存在的问题大放厥词是一回事,而以一种在环境方面负责任的方式生产可靠而廉价的电力则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责任。尽管有些人愿意在他们的后院中种粮食,踩脚踏车给医疗诊断设备提供动力,但并不代表其他人也愿意这样做。”(《克利夫兰实话报》,2000年10月17日)

但那些担心由于空气污染致死的人们很明显并不想消灭所有电力,他们只不过想以一种产生较少污染的方式来生产电力(例如,通过少烧煤)。但那是一个比拉尔夫•迪尼古拉设定的稻草人目标更加难以攻击的观点。

1.6 乞题谬误

CASE:本:“现在,让我们一起关注关于上帝存在的最根本理由。其实,原本很简单,对每个人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仔细看,你就会明白。当然,不是看外面的花花世界,不是钻进实验室观察,也不是仰望天上的星星,而是去体会自己的内心,在灵魂中你将清晰地感受到并且深深地确信,有一个远超于人类之上的伟大而强健的存在。《圣经》上怎么说来着?‘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于安静中体会到的那种特殊直觉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存在的最有力证明。”

假如论证的前提为真,那么结论也一定为真。前提,也就是那些用来支持结论的原因,肯定支持结论。但是问题在于,你把结论和前提混在了一起。一旦这样,在这些前提的基础上,自然很容易‘证明’你的结论了。这就是你的论证犯了乞题谬误的原因。

CASE:萨拉:“我们拥有一种上帝存在的特别感觉。这种感觉是真实无妄的。因为它是由上帝植入的,而上帝不是骗子,不会撒谎。要知道,你论证的结果是上帝存在,因此在你的一个论证前提之中,你不能说我们有一种由上帝植入的感觉。很明显,如果上帝给我们内心植入了这种感觉,那么上帝肯定已经存在了。但是,上帝的存在正是你所需要论证的。你使用了一个已经假设上帝存在的前提进行推论,当然就犯了乞题谬误。”

1.7 原因不相干的谬误

CASE:塞琳娜:“你必须打消证明上帝存在的念头。任何证明都是无效的。看看你周围那些自称‘知道上帝存在’并且到处宣扬自己认识了上帝及其意愿的人们。‘上帝已经准备赐予你特别的福运;只要寄来钞票、支票或者信用卡,我就会在上帝耳边提起你的名字,你的灾祸将会完全消除。’‘上帝派遣我们来惩罚那些异教徒;拿起你的剑,杀死那些邪恶的人。他们正生活在上帝早已注定属于我们的土地上。’‘我拥有上帝的力量,能够治愈你的病痛,只要给我们牧师一份特别的爱心捐助,你就会痊愈。’‘那恶毒女人是一个巫婆,上帝命令除非她坦白她是撒旦的帮凶,否则她将一直遭受折磨。’其实,比起历史上任何其他骗局来说,有些人和集团借用上帝的幌子引发了更多战争,折磨了更多无辜者,造成了更多受害人。”

原因不相干的谬误,或者像有些人说的“红鲱”谬误。猎狐犬追狐狸,猎马追猎狐犬。最后,维克托老爷和太太追得累了,他们返回庄园喝茶,吃点心,你们两个农民被派去唤回猎狐犬,但是猎狐犬仍在满地追狐狸,很难召唤它们停下来。这时候,你们怎么办?作为聪明而机智的农民,你们拿了一串鱼片,鲱鱼片,因为它们油多并且香味很浓。等烤到红彤彤并冒出黄油时,你们在猎狐犬还没有赶到时把它们放到狐狸刚跑过去的路上。红鲱鱼的香味很浓,很快猎狐犬就丢失了它们正在追踪的狐狸留下的气味,它们停在那里分辨气味,闻来闻去,企图找到刚才追踪的狐狸的气味。当猎狐犬正在转圈的时候,它们很容易就被逮住了,是不是?你在路上放鲱鱼的原因就是:它诱使猎狐犬丢掉了追踪的线索。这就是原因不相干谬误经常被称作红鲱谬误的原因,它就是这样:它提及某些事情,比如宗教骗子那些庸俗虚假的宣称,引起你的注意,然后你集中关注那些事情。这样,它就引导你转移了原来的论证话题。但是因为新话题非常有趣,你就忘记了它与实际上的结论是不相干的。

CASE:1986年,美国反色情出版物联盟发出一项倡议,要求国家禁止色情出版物,并声称这一政策不是一项审查制度。其中,他们的一个论证如下:致力于消除赤裸裸的色情出版物并不是审查制度。它是对于法律的落实。这些法律已经通过我们的民选官员得到了实施,并经时任最高大法官作出了解释。这正是实行民主的本质!……所以当法官和陪审团支持这些禁止色情出版物的法律时,它就不是一项审查制度,而是负责任的民主。

但是,这里犯了原因不相干的论证谬误。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在论证中它被当成了一条红鲱鱼。即使反对色情出版物的法律被民主地通过了,那也与它们算不算审查制度这个问题无关。假设美国公民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禁止任何人拥有、阅读或者散布《圣经》,这项法律将会是“实行民主”的范例,但它仍然是一项审查制度。实际上,民主地完成一件事情与该事情是不是审查制度这个问题完全不相干。

第二章 宗教与哲学—三位老友未能很好地解决关于上帝的问题

2.1 宇宙论论证

本:“这是一个关于万事万物为什么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呢?这不是一个你可以用科学方法来回答的问题。某物存在,而且它必须以某种方式变成实在。天文学研究的是宇宙大爆炸如何导致星系的形成,生物学研究的是物种进化的原因。但是,所有这些关于因果关系研究的学问都预示着存在一种东西,即第一动因,它一手安排了整个运动过程。我所谈论的不是六日创世的造物主。我所指的是一切实在的最基础的部分。上帝,作为最终的源头,毫无疑问是存在的。”

2.2 设计论论证

本正在提供的是一个关于设计论论证的现代版本,它因英国著名哲学家威廉•佩利而闻名:“假设我在地球上已经寻到了一只手表……当我们开始检查这只手表的时候,我们觉察到……它的某些部分是因某种目的而被有意识地聚集、塑造在一起的,例如:它们以这种形式成形是为了能制造一种运动,而这种运动又是以为了指示一天中的时刻为准则的……这种机制正在被观测中……我们所设想的这一推论是不可避免的,即:那只手表必定拥有一个创造者……他完全地掌握了它的构造并设计了它的功用。”这一论证有时也被称作是关于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论证,因为这一论证努力从一个被设计的世界是基于上帝目的性行为之上的这一点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因而,论证的焦点是目的,它是一个关于目标或意图的希腊术语。

坦诚地告诉我,我向你发起挑战——设想你负责构建人类命运的大厦,而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最后带给人们幸福,给予他们和平与满意;然而,设想一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考验被造物的小小弱点是不可或缺也不可避免的;设想一下一些小孩用她的小拳头捶打自己的胸脯;设想一下这座大厦,不得不建立在其无偿的眼泪之上。在这些条件下,你是否愿意成为那个建筑师呢?坦诚地告诉我!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伊格纳特•阿维斯译,第二部,第五卷,第四章,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该书首次出版于1879—1980年。

我并不是故意以无神论的口吻叙述。但是,我并不能明白地看到别人所能看到的,正如我应该期望的那样,善行和设计的迹象无处不在。对于我而言,世上存在太多的苦难。我并不能说服自己去相信全善和全能的上帝故意创造了半闭弯尾姬蜂,用毛毛虫活生生的身体作为它生存的养料,其间却包含了它明确的意图,或者,猫就应该捉老鼠。

——查尔斯•达尔文:《信件》

塞琳娜继续道:“大卫•休谟在很早以前就提供了一个很强的例证以反对证明上帝存在的任何形式的设计论。如果你审视一下我们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与缺陷——试着判断哪一种上帝有可能会塑造出它,那么,你将绝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世界是由一个全能全善的神创造出来的。相反,你很有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你假设这个世界必须由一个上帝制造出来的话,那么,这是一个上帝学徒的有瑕疵的第一件实验品。或者是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迈上帝,在他要创造各种美好世界时,却已经失去了感受力。又或者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上帝,从人类遭受的痛楚和苦难中取乐。然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造物主是那位全能全善的上帝。”

2.3 关于上帝的直觉知识

就我个人而言,我相信上帝存在的证据主要在于内在的个人经验。

——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第三讲,1907年

道德与上帝:萨拉:“这里有两种路径。首先,有一些人将道德知识作为上帝存在的证据:存在客观的道德事实,而这些真实客观的道德事实的唯一基石便是上帝的意志;因此,作为客观道德的源泉,上帝必定存在。然而,这一论证是建立在两个具有争议的假设之上的:一个是声称存在客观的道德事实,另一个则是声称道德的客观性需要得到神性的支持。暂且不管这一论证,这里存在另一种与道德讨论可能相关的路径:如果你认为可能存在一些无法用科学来认知的道德事实,那就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可以用非科学的方式去认知事实——而在这种非科学的知识范围之内,也许就存在我们关于上帝的知识。”

信仰和理性是不会有冲突的,因为上帝同为二者之源,而这正是对圣托马斯。阿奎那之观点的回应:

"现在,我们所认知的关于(理性的)准则的知识已经由上帝先天地赋予我们;因为上帝就是我们本性之创造者,所以,这些准则也包含于神圣的智慧之中。对它们任何形式的反对也就是对神圣智慧的反对,因而,这肯定不会是出自上帝的。因此,我们信仰所坚持的那些神圣启示都不可能与我们的自然知识相对立。"

——圣托马斯。阿奎那:《论天主教信仰的真理》,第一卷"上帝"

2.4 关于上帝的观念

贝内迪特。斯宾诺莎所支持的一种观念:如果上帝是无限的,那么除了上帝,一无所有;所有一切都包含于上帝,所有一切都是唯一。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的第十四个命题中有相关论述:"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

而斯宾诺莎的证据则是:

既然上帝是绝对无限的东西,凡是表示实体的本质的属性都不能不归于上帝。并且,既然上帝是必然存在的,那么,如果上帝以外还有别的实体,要说明这个实体就必须凭借上帝的某种属性,这样就会有两个拥有相同属性的实体,这是荒谬的。因此,除了上帝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

上帝是全在的:萨拉:"你和本在谈论的是关于上帝全知和全能的问题,以及和其他一些品质,但是我并不想再次捅破那个马蜂窝。但是,你忘了另一种关于'全'的品质:上帝是全在的。对吗?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上帝是全在的,那么他就无处不在,而不仅仅是一位观察者——那缩小了全知的范围。为了全在,上帝就必须无所不在,一直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以我们不能说:'很好,上帝到此为止,这里有一个界限。'那将会使上帝变得非常巨大,也许是巨大的存在,但却不是全在。在这一星系或者其他任何星系之中别无其他空间,在上帝之外不存在其他任何空间。这里不可能有许多上帝,因为那意味着在这个上帝之外还存在许多上帝,那么上帝就不是全在的了,上帝将是有限的和有界的。在上帝之外,没有上帝,没有星系,没有事物,没有人:上帝是全在的——它存在于一切处所、一切事物之中。"

上帝是无所不在的:萨拉: "如果上帝是无所不在的,那么去思考上帝是在此之外观察他的被造物就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去思考上帝正在创造一些除上帝之外的东西也变得毫无意义,并且上帝不可能介入这个世界——因此,也不会是失败的介入。"

关于恶的问题:它们是存在的,是上帝的一部分,是过程的一部分。我们也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我们试图改变恶的东西,这一过程是缓慢的,但是这一过程是坚定的,是存在的,我们都是上帝的一部分。

2.5 帕斯卡的赌注

帕斯卡说,信仰胜过不信仰。如果你相信,发生的最坏的结果是你错了,最终你进入虚无;但如果你对了,那么你获得的就是永恒的极乐。但如果你拒绝信仰,那么所发生的最好的结果是无,而最坏的结果则是永世在地狱受苦,哪个更坏?这很明显。因此,你会对哪个下注呢,信还是不信?不用费心计算就可以知道,好的结局是站在信这一边的。"

信仰不是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相信没有奖励的爱是有价值的。

——列维纳斯(1905-1995)

第三章 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本和塞琳娜围绕理性和经验展开争论

3.1 经验论

塞琳娜:"我们确实发现感觉有时候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只有通过其他的感觉观察才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不应该对我们的感觉或者以此为基础的科学成果进行全面的怀疑。"

塞琳娜:"怀疑论也没什么问题。萨拉,你的哲学阵营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乔治。桑塔亚纳,说过这样一句话:'怀疑论是知识的贞操。过快或过早地将它丢弃,是可耻的。'"

3.2 唯理论

唯理论至少有三个关键的因素:第一,所有真正的知识都必须是绝对确定的、永恒的和不变的。第二,现象和感觉观察是不足为信的。第三,理性是最好的——或许是唯一的——通往真知识的道路。

我假定,不是作为真理源泉的上帝,而是一个恶魔在费尽心机来骗我。这个恶魔能力强大,狡诈阴险,善于欺骗。我认为,天、地、颜色、形状、声音以及所有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假象,不过是他为获得我的信任而制造的骗局。我可以认为自己本没有双手,没有眼睛,没有血肉,也没有感觉,但我错误地相信自己是有这些东西的。我要坚定地保持这种想法;如果用这个办法我还认识不到什么真理,那么我至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悬置我的判断)。因此,我要小心从事,避免相信任何错误的东西,或者被任何大骗子欺骗,不管他有多强大,多狡诈。

——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

休谟认为真实世界知识的唯一来源,关于'真相'的知识的来源,就是经验。休谟说过一段伟大的话,以此来概括经验论的原则非常准确。"萨拉从她的背包中拿出一本弄皱了的精装书,是休谟的《人类理智研究》,翻到一段话,那段话她用黄色笔标注着:如果我们相信这些原则,那么,当我们巡看各个图书馆时,将有多么大的破坏呢?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来,例如神学的书或经院哲学的书,那么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是诡辩和幻想。

莱布尼茨(1646-1716)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伏尔泰在《老实人》中曾将他丑化:莱布尼茨是老实人朋友潘格洛斯博士的原型——不论是发生多么严重的灾难,他都能一如既往地使老实人相信,这毫无疑问就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由于伏尔泰的讽刺描述,莱布尼茨成了一个编织与真实世界没有关联的形而上体系的哲学家的典型。

约翰-洛克(1632-1704)以其哲学著作闻名,同时也以他在政治方面的著作而广为人知。他赞成英国恢复君主立宪制。他关于合理的政府组织的著作影响了美国人有关本国宪法的争论。

3.3 康德

康德构造了四个独特的范畴,构成了一个体系:先天分析、后天分析、先天综合、后天综合。我们逐个来考虑这些范畴:我们能在先天分析中发现什么呢?好,我们可以看像'单身汉是未婚的'一类的命题,对吧?这是一个标准的分析命题。显然,我们不需要经验就可以知道它是真的。大概代数和几何也都属于这一类。第二个范畴:后天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这是一个空的范畴。如果某个命题是分析的真理——一个单纯以定义为基础的命题——那么显然,这就不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对吧?最后一个命题:后天综合。这个很容易理解,生活中到处都是例子。水沸腾转化为蒸气,雄鹰高翔天空,鸽子会飞,迈克尔。乔丹跳得很高。这些命题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定义式的命题,都不能单纯依靠理性得知。

当我们检视第三个范畴——先天综合时,它是否真的存在?也就是说是否真的存在先天的综合真理(不仅仅是定义式的分析真理)?我们能够不仅仅是通过定义——通过纯粹的先天的推理——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事物?这个问题关涉到是否存在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的问题,即纯粹地通过理性而不是通过经验对世界的认识是否可能的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比这更重要呢?事实上,康德正因为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使自己成了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无论如何,这就是康德问题: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是否存在单纯依靠理性就可以认识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是否存在我们静静地坐在黑屋子中用推理就能知道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

第四章 知识的基础——萨拉深思科学知识

康德不相信我们的理性能够提供上帝存在的普遍性证据。康德认为,在道德生活中上帝更直接地被我们认知。通过自律,我们展示了个体道德的真实性,也展示了一个宇宙的道德创造者的存在。

4.1 康德和视角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我们所有的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因为认识能力受到激发而行动,如果这不是由于对象激发我们的感官,一方面由自己造成表象,另一方面使我们的知性活动启动,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联结起来或者分离开来,并这样把感性印象的原始材料加工成叫做经验的对象的知识,那又是什么呢?因此在时间上,我们没有任何知识先行于经验,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

但是,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产生于经验。因为,很可能即便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接受得东西和我们自己的认知能力(通过仅仅由感性印象所诱发)从自己本身提供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至于我们的这个附加,在长期的训练使我们注意到它并善于将它分离出来之前,我们还不会把它与那种基本材料区别开来。

——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1781

“康德并不否定我们发现的是经验性的实在,”萨拉回答说。“他仅坚持认为在我们的发现的过程中有一个我们自己带入的框架,这个框架独立于整个经验发现的全过程。这并没有减损科学的真实性,只是更全面地告诉我们经验发现的真实过程。我们不可能排除自己的视角和理论框架而直观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事物本身。”

经验论和唯理论有非常重要的共同见解,那就是:它们都相信不变的真理、确定的事实、独立于我们理解之外的原理。现在显而易见的是,你们在事实是什么和我们如何知道事实这些问题上有分歧。

4.2 卡尔.波普

波普喜欢把知识的理论与科学的理论划分为两种类型:探照灯理论(他自己的观点)和与之相反的水桶理论(他反对的观点)。根据水桶理论,通过收集大量的客观事实,我们就可以获得知识,再通过积累它们组织为越来越多的综合性的理论架构。根据探照灯理论,我们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法:如果一个理论引发了在别处我们无法找到的观察结果,那么这个理论就是合理的。

4.3 信仰系统

我们的理论、信仰和观察作为整体而融洽、也作为整体而被审判。如果有些地方出了问题,修正和变化可以在系统的任何地方发生。经验观察当然是科学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却受到理论的指导,不是理论得以构建的独立而特殊的基础。没有任何特殊的基础。更确切地说,我们有一个融理论、观察材料、背景预设和数学程序为一体的系统。作为整体,它运作良好,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并且向新的富有成效的探索道路保持开放。当有问题出现时,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修正或者变动。事实上,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改动,即使是几何原理也可以。简单地说,那就是知识没有永恒不变的基础。

4.4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反对那种摹仿现实的真理观念。实用主义者认为,真正的信仰和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动,获得有益的结果,找到新的发现,证明自身作为好工具的价值。信仰不能够单独地验证,而是作为系统的一部分进行验证。

第五章 心灵的本质——三个老友探讨了一些令人惊奇的理论

5.1 笛卡尔和身心二元论

回到17世纪早期,笛卡尔写作的年代。那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变革时期。这是笛卡尔寻找基本确定性的原因之一。当时,一个令人兴奋的重大科学成就就是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心脏变成了一个水泵。这非常令人激动,但又令人不安。如果血液在身体中循环,身体看起来就像一台机器。如果身体是机器,它就要遵循物理法则——这些法则科学家已经有所发现,不久之后牛顿就发表了他的伟大论断。但如果我们只是复杂的机器,被固定的法则操控,我们的自由意志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形成了我们的特殊能力使得我们好像是自由的,超越自然,行使理性,像神一样具有创造能力?这些看起来都不是物理界的产物。因而,笛卡尔提出了一个解释:有一个物理的、机械的世界,它受到自然法则的控制和决定;也有一个独立的、特殊的心灵世界,它是我们心灵、思想和理性的世界,它不受物理法则的控制。

5.2 思想是私人的吗?

萨拉说:”我不否认我们可以科学地研究意识,心理学是科学,非常正确。但是,有一些与意识不同的东西,我们知道它,却对它没有任何知识。我们知道我们的思想,却对它没有任何知识。并不是说我们知道它们完美,一贯正确,连笛卡尔也不相信它('我思故我在'除外)“。但是,我们的确有一些直接路径,通过一种特殊而不同的方式实现。当代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就是这样认为的。他写了一篇短文:《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的?》他的观点很简单:我们不可能知道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的。意识是特殊的。我们能够认识很多蝙蝠,认识它的飞行,这非常迷人。但是我们不能理解蝙蝠的意识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拥有作为蝙蝠所具有的特殊的主体性视角。这说明意识、心灵是很特别的。意识的特殊私人性质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方法使得它和可以为别人观察的事物一致,因而心身统一论就不可能成立。”

5.3 唯我论

这是一个关于是否有别的心灵存在的难题。这并不是说他们否定别的心灵实际上的存在,而是说他们否定我们能够知道别的心灵的存在。这不是一个完全标准的哲学观念,但是因为它的普遍性,它也有自己的称谓,叫做唯我论。

5.4 维特根斯坦和私人语言

“如果只有你自己知道一个事物,你就无法确信你完全知道这个事物。通过使用同一个名词,你每天可以拥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但是,你无法区别它们,也没办法独立地检验它们。假如你用‘猫’称呼我们通常说的‘狗’,我们可以纠正你的错误。但是如果我们的想法是完全私人的,那就没办法纠正了。因此,没有私人语言,也没有私人知识。”

5.5 二元交互论

笛卡尔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他相信身心不同,二者是不同的实体。但他也是一个交互论者:他相信身心相互作用,心灵可以影响身体,身体活动——比如烫伤的手指——能够迅速地与大脑沟通。

“唯物论”观点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实体,就是物质实体。从唯物论的观点看,我们所有的观念实际上都是我们物理大脑的反应,一些物理神经刺激另外一些神经,从而刺激物质的肌肉,捡起物质的球。这里没有交互作用的问题,因为从头到脚都是物理过程。

非物质的心灵如何与物质的身体互动的问题一直是二元论者的难题。

5.6 马勒伯朗士和偶因论

笛卡尔的一个哲学追随者,尼古拉斯.马勒伯朗士,发展了二元论的偶因论视角。根据他的说法,人类的心灵和身体都没有导致任何事情,因而也就不存在人类的心灵导致身体运动的问题。上帝是全能的,因而上帝是所有事情发生的原因。看起来像是我们的物理和精神行为,实际上只是上帝通过我们而行动时偶然发生的。

5.7 莱布尼兹和心身平行论

每一个心灵行为都有一个物理行为与之相应。想象一个房间里,一个角落放着一座落地式大摆钟,另一个角落放着一座布谷鸟鸣钟。两只表都很准时,因此,每过一小时,大摆钟开始敲钟,随即鸣钟也开始鸣叫。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两座钟是有联系的:大摆钟的敲钟震动了自鸣钟的鸣叫。但是,二者没有任何的相互作用,实际上这两座钟是以完全平行的方式运行——这是一种和谐的方式。不是上帝一直调节导致人得精神和物质行为,而是上帝建立了一种奇妙完美的预定的和谐,在那里物质和精神领域完全并行,但是却没有相互作用。

5.8 副现象论

包括大脑在内的物理身体存在,心灵、精神领域也存在,但是精神并没有任何推动力,心灵不能推动身体做任何事情;相反,心灵和观念是副现象,也就是说,存在真实的观念,但是它们不做任何事情。我们的思想是大脑和身体的副产品,它们没有任何影响力。它们由物理世界造成,但却不会在物理世界造成任何事情的发生。

一个实验验证了这个观点,那由格里.沃尔特设计。沃尔特对一些癫痫病患者进行了实验。尝试控制这种疾病的一个办法是,在大脑运动皮层中置入一个电极,用这个电极刺激大脑,阻止神经问题的出现。他让带着电极的病人观看幻灯片。实际上他们身边的按钮并不能控制幻灯片的播放。相反,当大脑运动皮层的剧烈活动通过内置电极直接传递给幻灯机时,幻灯片的播放已经先行受到控制。病人报告了幻灯机能预见他们的决定这个难以理解的感觉:正好在他们决定按按钮之前,幻灯机播放了下一张。我们看到,播放幻灯片的事实决定早于意识。意识是行为的表征,而不是原因。

5.9 唯心论

爱尔兰哲学家乔治.贝克莱主教通过另一条路来解决心身问题:没有互动,因为没有物质和心灵互动。这个理论有时候被称为非物质论,但是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唯心论。

5.10 斯宾诺莎和两面论

他相信上帝从任何方面说都是无限的:无限的力量、知识、能力。但是——我们前几天刚讨论过——如果上帝无处不在,就没有任何事物外在于上帝: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帝的。也就是说,没有事情不是上帝的。既然完美的东西一定是不可分的,也就不会有两个实体,而只能有一个。我们只是从有限的角度看:物质的角度和精神的角度。但它们只是同一个实体的不同视角,这有点像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看起来像是两枚硬币,实际只是一枚,只不过是两个角度来看而已。精神和物质只不过是观察和理解唯一实体的两种不同的角度,一个孤立实体的两个方面。因此,这个理论被称为两面论。

5.11 取消式唯物论

这也是一种唯物论:只是一个实体,就是它是物理的或者物质的。你的观点是取消式的,因为你希望最后取消精神的词汇,取而代之以与大脑操控相关的精确词汇。这不是说取消式唯物论者相信这能够一夜完成。在一些场景中,我们还得使用精神词汇。正像尽管我们是哥白尼的信徒,我们仍然会说太阳升起而不说地球转动那样。

第六章 自由意志——塞琳娜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自由意志

6.1 决定论和宿命论

决定论是这样一种观点: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确定的原因,给定严格的情景和自然法则,特定的结果就注定会出现。给定原初条件的所有作用因素,特定的结果就一定会出现。

宿命论……认为,我们的行动不取决于我们的欲望。

无论我们欲求何物,一个超越的力量或抽象的命运支配它们,强迫我们不依据自己欲望行动。我们对善的爱和饿的恨都无关紧要,尽管就其自身而言,它们也许是高尚的,但就行为而言,培育它们是毫无用处的。

——约翰.穆勒:《关于威廉姆斯.汉密尔顿哲学思想的考察》

切记,你是上帝创造的某一类戏剧中的演员——如果是短剧,你就是段剧中的演员;如果是长剧,你就是长剧中的演员。你到底扮演贫民、瘸子、统治者还是普通公民都随上帝高兴,明白这一点你才能演好。你的职责是演好给定的角色,但角色的选派属于另一个人。

——爱比克泰德:《手册》

6.2 决定论与选择

在决定论中,你的行动能够有所作为。我们能够掌控事情的发生,我们不是命运的工具。我们当然是由我们的基因史、环境和文化所塑造的,但除非我们是能够自我创造的神袛,这些就不值得惊讶,也不会让我们称为命运的傀儡。本,你发起‘有一子赐给我们’是被决定的,但那些起作用的决定因素都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和选择。你的选择是你自己的,你的价值观是自己的,虽然二者都是明显的决定因素。你不是被命运控制的废物,你能够根据自己虽无法改变单独一无二的个性作出自己的选择。

6.3 决定论与自由

在米兰多拉的文本中,他设想上帝对人类说:

所有其他事物的本性都受到我所制定的法则的限制与约束,而你将自己来决定自己本性的边界,不受任何约束,服从于你自己的自由意志——我让你听从自由意识的支配。我把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更容易观察这世上的一切。我既未确定你属于天,也未确定你属于地;既未确定你终有一死,也未确定你永恒不灭,以便你凭着自由意志与德行——就像你的创造者一样——随心所欲地塑造你自己的形象。你将有可能堕落为低级的生命形式,那将与禽兽无异。你也有能力凭借你心灵的判断力,再生为高级的形式,与神灵同在。

6.4 上帝与决定论

如果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立刻会引发两个问题。第一,如果上帝全知,那么上帝就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所有事情。但如果上帝已经知道你要做什么,并且永远知道,那么你怎么能够自由地行动?这看起来似乎是你照着上帝的剧本表演。这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当我们思考上帝全能时,真正的问题出现了。如果上帝全能,在什么意义上我们才能真的有所行动,更不用说自由地行动了。

上帝从不偶然性地预知任何事,他是藉着他不变的、永恒的和觉悟谬误的意志来预知、计划和执行所有的事。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把人的自由意志完全推翻而且粉碎了。因此,那些断言自由意志的人们必须要么否认这一晴天霹雳的存在,要么假装没有看见,要么将它从身边推开。

——马丁.路德《论捆绑的意志》

通过预定,上帝拣选永生者,宣判永死者。那渴求虔诚名声的,无人敢于否认它...整个世界,所有生物都在上帝的预知中。我们可以称预定是天命,上帝自己决定每一个人的命运。每一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但永生或永死都已被注定。因此,每一个人都为了某一结局而被创造出来,我们说,他被预定为永生或永死。

——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以》

6.5 证明决定论

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咖啡杯的移动,你都认为有一个原因。也许你没能发现原因是什么,但你总是相信有一个原因。就人的行为和世界的其他部分而言,你相信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特殊的原因。这也就是你相信决定论。这就是休谟为决定论所作的论证。

人们生来就昧于事物的原因,人们都有一种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的欲望,并且自己意识到这种欲望。由此可知,第一,人们意识到自己有意志和欲望,变自以为是自由的,但同时对那些引起意志和欲望的原因,却又惘然无知,甚至未曾梦见过。

——史宾诺莎:《伦理学》,第一部分,附录

6.6 调和派的自由意志

你的行动是自由的,同时也是被决定的。你的行为并不违背比的意愿,相反,你根据自己的愿望在行动,只是这些愿望是被因果力量所决定的。自由和决定论相处融洽。

6.7 自由主义者的自由意志

坎贝尔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要看见自由意志在工作,你必须内省;当你在责任和欲望之间选择时,你必须省察你自己。在这些场合中,坎贝尔说,你会清楚地看到,是发挥还是抑制那对责任来说必需的意志力将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当你真诚内省时,你不能怀疑选择是你的,是你一个人的,你真的能够有所选择。当然了,这种内省无法通过经验验证。但坎贝尔认为,自由意志的行动是特殊的创造性行为,所以无法公开观察。但正是由于反因果的自由意志的行动只能通过特殊的内省力量被观察到,就没有理由否定反因果的自由意志的真实存在。

6.8 存在主义者的自由意志

坎贝尔想将意志的特殊力量限定在责任和欲望间的选择上,但萨特的视野要开阔得多。我们不仅在责任与欲望间选择,我们还选择自身,或者说我们通过自己的选择创造自我,并且这一根本性的选择是不存在指导原则的。

假如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确实都可被允许,结果人就孤立无依了。因为他无法在他自身之内和自身之外发现可以依赖的东西。他随即发现,他是无理由可解释的。因为如果存在确是先于本质,我们就永远不能根据天赋和特殊的人性去解释自己的行为;换言之,就没有什么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假如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任何价值或命令给予我们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因此,在我们的后面和前面都没有一个光辉的价值领域,都没有任何理由或借口。我们孑然孤立,没有任何理由可寻。这就是我所谓的人是被注定为自由的意义。说是被注定,乃由于人并不会创造自己,然而又是自由的,自从人被抛进这个世界,他就要对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负责。所以,存在主义的自由意志是一种自我创造的奇迹力量。不存在对你本质的任何限定,不存在知道你的固定价值观,不存在决定你的因素:你拥有像神一样创造自身的力量。无论你用这种力量做什么,都无可逃避地要肩负全部的责任。

——让.保罗.萨特

第七章 进一步探讨自由意志——萨拉承担责任,却逃避指责

7.1 法兰克福的等级调和论

法兰克福的例子:很容易想象,我抱着玩耍的心态接近毒品,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但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染上了强烈的毒瘾,我没有办法抵抗。我讨厌我的毒瘾。我肯定喜欢、欲求毒品,但这绝不是我认同的欲望,也不是我通过反思会赞同的欲望。我欲求毒品,我选择毒品是出于我自己的欲望,没有人强迫我,但我并不是自由的。

自愿瘾君子的例子——一个欲求毒品,却讨厌自己的毒瘾,渴望摆脱它的瘾君子是不自由的。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法兰克福。但一个欲求毒品,并且赞同自己的毒瘾,快意于自己的毒瘾的瘾君子不会突然变成是自由的。他可能拥有“他想要的意愿”,但他所想要的内容被毒瘾所奴役,而奴役不是自由,无论一个人是否决意于自己的奴役。

据说,即使行为是被完全决定的也好于某人“觉得自由”或“相信他是自由的”。如果这意味着以那些其结果不令人反感的方式而被控制是更好的,我们也许会同意,但如果这意味着以那些无人会反对的方式而被控制是更好的,它就没有考虑到乐意顺从不好结果的可能性。更为合适的表述应该是:“一个有意识的奴隶要好于一个快乐的奴隶。”“奴隶”这个词澄清了被考虑到的最终结果的本性:他们是被剥削的,因而是令人反感的。奴隶意识到的是自己的悲惨。一个被完美设计以至于不会爆发反抗的奴隶制是一种真正的威胁。自由文化被设计用来使人们“意识到”这种令人反感的控制,但它缺乏拯救那个“快乐的奴隶”的方法。

——B.F. 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

法兰克福的等级调和论坚持自愿的瘾君子和快乐的奴隶拥有真正的自由。

7.2 理性主义者的调和论

大卫.休谟、哈里.法兰克福、苏珊.沃尔夫都是调和论者,即他们都同意决定论和自由意志是相容的。但他们在真正的自由意志要求什么上看法有差异。根据休谟单一的调和论观点,当你“不在枷锁中”,你就是自由的,即当你没有被强制——只听从自己的欲望,你就是自由的。法兰克福认为,这种标准不够充分。毕竟,你自己的选择——诸如染上毒瘾的欲望——也可能是外界的和强制的结果。因此,法兰克福的等级式调和论更深一步:自由意志的展现要求你能够听从自己的愿望和欲望,但(在更高的层面上)你也必须赞同这些欲望,承认它们都是你自己的。苏珊.沃尔夫的理性主义者的调和论对真正自由意志的要求更高。根据沃尔夫的观点,要拥有真正的自由,就必须通过反思正确的目的选择正确的路径。

7.3 有效惩罚

惩罚只与原因机制,即行为动机有关,只有这种解释才有意义。惩罚是一种教育措施,是塑造动机的一种手段,部分是为了防止犯错者重蹈覆辙(重塑),部分是为了预防其他人犯类似的错误(威慑)。与此同时,在奖赏中,我们关注的是激励。

因此责任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在一特定情况中,谁应当受惩罚?谁被认为是真正的犯错者?这一问题不同于行为的最初教唆问题。某人行为的终极原因,可能是其曾祖父,他遗传了他曾祖父的性格;也有可能是某位政治家,这位政治家对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负有责任;等等。但“行为者”是拥有动机的个体,这种动机必须能,也肯定能阻止行为(在某些情况中,引发行为)。诉诸间接原因在这里不起作用:首先,这些原因的作用无法确定,其次,这些因素通常都无法企及。因而,我们必须找到个体自身原因的决定性关联。谁有责任的问题就是正确运用动机的问题…...只有知道了谁应受惩罚和奖赏,惩罚和奖赏的实施才能实现它们的目标。

——M.石里克:《人何时负有责任》,1939

第八章 伦理学——塞琳娜思虑一架快乐的机器

8.1 情感主义

情感主义,在20世纪中前期流行于一群具有科学倾向的哲学家当中,他们是一批追随休谟传统的经验主义者。情感主义者声称,任何有意义的表达都必须是可验证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表达是有意义的,就必须有某种清晰而具体的方式以证明这一表达的对错。这并不要求我们必须现在就进行验证。经验主义者主张,所有有意义、真实的陈述都必须是可证实或可证伪的:伦理学陈述确实是陈述,但它们是不可验证的。情感主义者提出这样的回答:伦理陈述不是真正的事实陈述,相反,它们是情感的表达。

8.2 伦理非客观主义

休谟认为,要认识客观事实只有两条途径:数学或经验科学。因此休谟认为伦理信念最终都基于情感,这意味着不存在客观的道德真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拥有强烈的道德信念。我们能够也确实对伦理问题拥有强烈的情感。但情感不是理性,伦理学也不属于理性或客观性的领域。

8.3 上帝和伦理学

为什么上帝从不命令做错误的事情?是因为只要是上帝的命令都是善的?还是因为上帝,作为完满者,对什么是善的有着完满的知识,因此总是能给出正确的命令?

第一种观点称为神学意志主义。神学意志主义如此出名是因为它使伦理原则依附于上帝的意志和自由选择。某事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上帝愿其为善,而不是因为上帝知其为善。神学意志主义也被称为伦理学的神命论:善就是上帝的命令,只有上帝的命令是善的。根据这种观点,上帝的意志或命令就是伦理学的全部。伦理法则或原则是对的,当且仅当它是被上帝所意愿的。

人们的伦理行为应当有效地建立在同情、教育、社会纽带和需求的基础上,而宗教基础则不是必需的。如果因希翼死后的奖赏、害怕死后的惩罚而不得不有所顾忌,那人们的处境就十分可怜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8.4 伦理直觉主义

接下来的这一命题在我看来具有很高的可能性——即无论是什么动物,只要有着明显的社会本能,包括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就必然会拥有一种道德感或良心,其智力就会成长到或近似于人类的发达水平……

有一点最好事先声明,我并不打算坚持认为,任何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动物,只要其智力能够像人一样的活跃和发达,就会获得和我们完全相同的道德感。人类以与其他动物相同的方式有着同样的美感,尽管他们欣赏的事物极为不同,所以,他们可能拥有同样的对错感,尽管由这一感觉引导的行为极为不同。举个极端的例子来说,如果人类的受赏条件和蜜蜂完全相同,我们的未婚女性就会毫无疑问地,像工蜂一样,把杀死自己的伙伴当做是神圣义务,而母亲则会竭力杀死自己繁殖能力强的女儿,没有人会想到要对此进行干涉。然而,在我看来,在这个特殊的例子中,蜜蜂或其他社会动物仍会获得某种关于对错的情感或良心。

——查尔斯.达尔文:《人类的由来》(第二版),1875

8.5 康德的客观主义

对康德而言,伦理原则必须是绝对的和普遍的,而这种事实只有通过纯粹理性才能知道。“像你希望他人对待你一样对待他人。也像犹太教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康德坚持认为,这一规则可以单纯地通过理性来实现,而无须借助宗教启示,也无须借助情感或感觉。事实上,康德认为情感是真正道德行为的一个阻碍,因为它们使我们偏离了义务:对康德而言,道德行为需要服从义务规则的原因只在于我们通过理性任其为我们的义务,而不是因为它是快乐的或愉悦的。所以,明白了吧:这是个很强的,断言式的道德原则,绝对而普遍,纯粹基于理性,没有任何情感掺杂。

8.6 功利主义伦理学

功利主义者一般都从一个简单的假设出发。什么是我们所欲求的?快乐。什么是我们所回避的?痛苦。仁慈,诚实和慷慨是好的,其原因在于它们增乐减苦。所以,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客观善的行为?无论什么行为,只要它对受其影响的每一个人都产生最大的快乐净值,就是善的。计算行为的后果,计算的结果导出正确的行为。

第九章 进一步思考伦理学——塞琳娜面临道德困境

9.1 社会契约论

显而易见的是,当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公共权力威慑他们的时期,他们就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其他所有人的战争。因为战争不仅存在于战役或战斗行动当中,而且也存在于用战争进行争夺的意图普遍被人们所信奉的一段时期之中。因此,战争的性质就必须要考虑到时间的概念,就像考虑到天气的性质一样。因为正如恶劣天气的性质不在于一两阵暴雨,而在于一连许多天下雨的倾向一样:战争的性质不在于实际的战斗,而在于整个没有任何保障的战争时期的那种人所共知的战争意图……

这种人人相互为敌的战争状态还会产生一种结果,那就是没有任何事情会是不公正的。正当和错误、正义和不正义的概念在这里根本就不存在。没有公共权力的地方就没有法律:没有法律的地方,就没有不正义。暴力和欺骗是战争中的两种主德。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

9.2 罗尔斯和无知之幕

无知之幕是一个哲学虚构,旨在激发你的想象力。无知之幕的设想是:加入你们作为一种虚无状态的灵魂生活于某种飘渺之境。虚无状态的灵魂将被具体化,并置于现实世界。你知道你将作为人而存在,知道你们将拥有人类所共有的欲望、需求和弱点。但你对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无所知。你可能很矮,也可能很高;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女人;可能具有运动天赋,也可能身患残疾;可能精力充沛、勤奋不已,也可能毫无志气、慵懒迟钝。你不知道自己将属于哪一族群,拥有哪一种宗教信念——如果有的话——政治观点和立场。你可能是个身患残疾的黑人,但热爱古典音乐,精于数学。或者你可能是个虔诚的正统犹太妇女,但出身于贫困家庭。你可能是个幸运儿,出身豪门,也可能不走运,出身贫贱。幸运和聪慧,或不幸而驽钝,当你们所有人都处在无知之幕背后的时候——罗尔斯称之为“原始状态”——你们必须为自己的社会制定规则。

我们选择的规则将会是那些对所有人都公平的规则,因为每一个人都将生活在这一制度中,而且没有人预先知道他或她自己的特殊境遇。想一想,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能力或缺陷,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规则。选择的结果是那些没有偏见和特殊利益的规则,对所有人都公平的规则。

无知之幕就是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式促使我们从康德绝对命令的视角来思考伦理学:要永远这样行动,使你的行为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但它是不信奉绝对主义的康德。不要依赖理性的特殊力量来拯救完美的理性规则。相反,只要不偏不倚地为每一个人想一想,从这种不偏不倚的视角出发,你就能得出关于什么是公平和公正的合理结论。

我一直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即价值完全依赖于我们自身的主观欲望。然而我也没有捍卫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客观性。道德真理并没有被写进宇宙之维:在这个意义上,主观主义是对的。如果不存在身具欲望或任何偏好的存在者,就没有东西是有价值的,道德也就空洞无物了。另一方面,一旦有了身具欲望的存在者,价值就不只是每个个体存在者的主观价值了。理性有可能引领存在者走向一种宇宙视野,而这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客观性”。当我们的理性能力向我们表明他人的痛苦类似于我的痛苦,并且(在适当的情况下)其他人的痛苦就是我自己的痛苦,那么我的理性正向我展现的这些事情就具有不可否认的真实性。我依然能够选择忽视它,但我却再也不能否认我的视野要比原来的狭窄而局促。这或许还不足以产生一种客观真实的道德立场(人们可以一直追问:拥有更宽广和包容一切的视野有什么好处呢?)。但它接近于我们为道德所寻找的客观基础。

——彼特.辛格:《伦理生活论文集》

9.3 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者认为,存在多种真实的道德体系——和文化类型一样多。

对于你心里的疑难,要有耐心,要去热爱这些问题本身,就像是爱一间紧锁的屋子,或者一本用外文写成的书。……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中生活吧。或许,渐渐地在未来的某天,你不经意间就生活到了能够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

——莱纳.玛利亚.里克尔:《给青年诗人的信》